熊猫体育-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初秋的北京,微风中已带着一丝凉意,但在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之上,十余名身着白色防护服、头戴金属面罩的小剑客们正手持花剑,或凝神静气,或迅猛出击,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、脚步在剑道上快速移动的摩擦声、以及孩子们偶尔发出的充满斗志的呼喊,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运动乐章,场边,一位气质干练、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着,不时点头,嘴角泛起欣慰的笑意,她,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他们热爱的剑道上,眼中重新闪烁起那种专注、兴奋的光芒,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感到最欣慰的事。”在接受专访时,王钰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她的喜悦,作为北京击剑运动,特别是青少年击剑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推动者,她亲历了过去几年间击剑运动所面临的特殊挑战,也正见证着这项运动如何重新焕发生机,尤其是如何在孩子们的心中重新点燃那把“火”。
回归:不止于身体的复健,更是心灵的释放
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步正常化,各类体育活动也迎来了回归的浪潮,对于击剑这类强调近距离对抗、需要高度专注和持续训练的运动而言,恢复之路并非一蹴而就,王钰坦言,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和居家练习后,无论是孩子的体能、技术动作的熟练度,还是对实战节奏的把握,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“滑坡”。
“我们最初担心的确实是技术层面的生疏,击剑是一项非常精细的运动,步伐、距离感、出手时机,都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实战来形成肌肉记忆,中断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。”王钰分析道,“但很快我们发现,相比技术恢复,帮助孩子们重建对剑道的亲近感、释放久违的参与集体运动的快乐,是更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。”
她观察到,许多孩子在初期重返训练馆时,表现出些许的拘谨和不确定感。“有的孩子会犹豫,不敢像以前那样果断出剑;有的在对抗中显得畏首畏尾,失去了往日的锐气,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‘重启’需求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在指导下属俱乐部和培训中心恢复训练时,特别强调了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,王钰解释说:“我们要求教练员们在初期阶段,不要过分苛求动作的完美和比赛的胜负,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安全、友好、充满鼓励的训练环境,让孩子们先‘玩’起来,重新发现击剑的乐趣——那种策略博弈的智力快感、成功击中后的成就感,以及与伙伴们一同挥洒汗水的 camaraderie(情谊)。”
在朝阳区另一家以青少年培训见长的击剑馆,教练组设计了一系列融入游戏元素的训练课,将步伐练习编成“节奏大师”游戏,将反应速度训练包装成“快速抢答”,甚至在实战中引入“特殊任务”模式,淡化比分,强调完成特定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,这些举措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“我看到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,刚开始回来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换衣服,他是每次训练最早到、最晚走的一个,脸上总是挂着汗水和笑容,他妈妈告诉我,孩子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击剑课,因为‘太好玩了’。”王钰分享的这个案例,正是无数个重回剑道的孩子缩影,“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,是任何线上课程都无法替代的,运动,尤其是击剑这样的运动,其魅力就在于现场的互动、身体的对抗和即时的反馈。”
价值:击剑赋予青少年的,远不止一枚奖牌
在王钰看来,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独特价值,在“回归”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。
“它是最极致的‘挫折教育’。”王钰说,“剑道上,输赢就在电光火石之间,今天你赢了,明天可能就输了,孩子们必须学会如何有风度地接受失败,如何从失败中分析原因、调整策略,然后重新站起来,这种抗压能力和快速调整的心态,对于他们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至关重要。”
她提到,很多家长反馈,练习击剑后,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,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多角度尝试解决办法,而不是轻易放弃。“击剑培养的是一种‘解决问题’的思维模式,面对对手,你需要不断观察、预判、试探,然后找出破绽,一击制胜,这种主动思考的习惯,会迁移到其他领域。”
击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专注力和决断力。“站在剑道上,面罩之下的世界只有你和你的对手,外界的喧嚣都被屏蔽了,你必须全神贯注于对方的细微动作,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,并在百分之几秒内做出决策并执行,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,对于改善当下很多孩子容易分心的问题,非常有帮助。”王钰补充道,“这种专注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,而是主动地搜寻、分析和决策,是高质量的专注。”

击剑还以其独特的“礼仪”文化著称。“比赛开始前要向对手、裁判、观众致意,结束后要与对手握手,要尊重裁判的判决……这些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格,教会他们尊重、纪律和公平竞争的精神。”王钰认为,这在培养青少年社会性和情商方面,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
展望:夯实基础,推动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
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剑道,北京市击剑协会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这项运动的可持续发展,王钰介绍,协会近期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巩固和扩大青少年参与基础,协会将继续支持和举办各类青少年击剑赛事、训练营和普及活动,降低参与门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击剑。“我们不仅要服务好已有的击剑人口,更要着眼于未来,推动‘击剑进校园’活动,与更多中小学合作,开设击剑选修课或社团,让击剑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运动选择。”
二是提升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专业水平,王钰强调:“师资是项目发展的基石,我们将组织更多针对青少年教学的教练员培训,特别是如何在训练中保护孩子的兴趣,如何因材施教,如何将品格教育融入技术教学,也会加强裁判员的培养,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,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。”
三是探索击剑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。“击剑不仅仅是体育技能,它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教育内涵,我们正在尝试开发一些与文化、历史、礼仪相结合的课程内容,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,也能领略到这项古老运动的独特魅力,实现更全面的发展。”
四是优化赛事体系,打通人才上升通道,协会将进一步完善从U系列赛到市级锦标赛的青少年竞赛体系,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有适合的参赛平台。“通过比赛检验训练成果,发现优秀苗子,为北京乃至国家击剑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。”
采访结束时,训练馆内的孩子们刚刚结束一轮激烈的实战练习,他们摘下汗涔涔的面罩,小脸通红,兴奋地和同伴交流着刚才的“战况”,那份纯粹的快乐与投入,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
王钰望着眼前的景象,语气坚定而充满期待:“道路或许会有曲折,但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初心——让孩子真正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和成长,这项运动就一定能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,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,我们的目标,就是让每一个热爱击剑的孩子,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和快乐,看到他们回来,并且比过去更加热爱,这就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最大意义。”